辽宁师范大学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实施办法(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辽宁师范大学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若干指导意见》(辽师大校发(2016)53号)精神,坚持教师教育特色立校,以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师范生从师素质为重点,以促进师范生就业质量为目标,抓特色、补短板,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我校教师教育整体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强化师范生“三字一话”基本功训练,改变原有“以考代练”的单一方式,将师范生“三字一话”训练和考核评价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制定《辽宁师范大学师范生“三字一话” 训练与考核办法》,建立“日常递阶” 和“动态过关”相结合的“三字一话”训练考核模式。
采取多种方式,着力加强课堂教学能力、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资源开发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强化微格教学环节,定期开展开放式微格教学演练和研讨,建立学生微格教学评价档案,召集相关学科教学论教师举行座谈会研讨并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微格教学方式。合理设计教师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环节,加强教育实践之前的教学技能集中强化训练。充分利用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的信息化环境,定期组织师范生开展多媒体课件设计培训和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培训。
面向本科生举办“我的教师梦”普通话大赛、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系列比赛,赛训结合,以赛促练,促进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改善现有微格教室硬件条件,实现微格教室“电子白板”的全覆盖。充分利用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优势,通过设立“教学工作室”和“咨询工作室”提高师范生职业技能。
1.探索“大类招生、二次选拔”,提高师范生生源质量。
按照专业大类招生,制定二次选拔方案,依据社会需求增加或调减各师范专业招生规模,切实做好我校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
不断凝炼“人文素养培育与师德养成融合相统一”和“从师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具有我校特色的优秀教师培养模式。依据学生升学或就业的不同需求,分层次设计师范生培养方案,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满足社会对新型教师素养的要求。
在公共素质课程中设置教师教育系列模块,逐步丰富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强化师范生教师教育素养,同时也为将来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
每年3月举办常态化的全校性教师教育名师大讲堂活动,聘请我校优秀的师范生导师5—6名同台为师范生做报告。聘任百名校外导师,与我校师范生结成师徒对子,对师范生进行跟踪指导,全面落实师范生培养的“双导师制”。
1.深化“U-G-S-R”四位一体教师教育合作模式
加强与省内各市级教育学院和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全面合作,在未来2-3年增设3-5个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力争每年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实习生数量达到500人。
充分发挥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平台优势,借助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倾斜,为师范生的就业广开“绿色通道”。探索联盟高校联合培养教师教育人才的开放机制,逐步推动我校与其他联盟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和师范生联合培养工作。
积极开辟与国外同层次高校的教师教育合作的新渠道,设立国际联合培养师范生项目,鼓励各专业师范生积极参加国际双学位、出国访学、交换生、实习实践、寒暑期学习和各种交流活动,全面开阔我校师范生的国际视野。
由教务处牵头,联系出版社、教育学院、心理学院和各学科教学论教师组织编写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师资格国考系列教材和相关配套资料。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组织我校相关教师编写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师教育类校本教材,将先进的理念和最新的成果融入到教材中,充分体现我校在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影响力。
3.设立校级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师教育精品课程
在校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中,设立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单列项目10 项左右;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中,单列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分别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定期组织学科教学论教师参加学习培训,选派学科教学论教师到中小学进行挂职锻炼,鼓励学科教学论教师到中小学开设“工作室”,并与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优先支持学科教学论教师到国内外访学和参加社会实践。
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适合我校的学科教学论教师评价标准,将教师教育类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纳入教师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