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宁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将其视为战略性、根本性的“内核”问题,坚决扛起人才培养质量责任,将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固化为制度安排、凝聚为质量文化,激发了全校上下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从“教学监控”到“生态治理”的质量跃升之路。
2020年以来,学校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质量保障理念,构建了由决策指挥系统、质量标准系统、条件资源保障系统、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质量反馈与改进系统组成的“五位一体”校内外联动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021年,学校成立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牵头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和单位在支撑、服务及保障教育教学方面的具体职责、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校、院、专业联动逐级保障质量目标达成,从专注教学质量保障深化扩展到教育教学全面保障,从单一部门牵头转变为全校共同全面参与,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升级,形成了以质量数据为驱动、追求卓越的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机制。

图1:辽宁师范大学“五位一体”内外联动质量保障体系
标准固化于制 构建常态长效质量保障机制
集聚育人合力,畅通质量保障机制运行。建立了“12345”质量保障机制。即,以质量目标为统领的内核“1”,以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双循环”的评价模式“2”,以校、院、专业三级运行的载体“3”,以教师、学生、校友、用人单位为评价主体的“4”,保障“五度”有效达成的“5”,形成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螺旋式提升“闭环”机制。
强化教学管理,健全质量标准体系。以质量目标为核心,制定了涵盖教学文件、主要教学环节、“三全育人”主要环节、教学建设共4类25个质量标准,对人才培养各环节提出了详细的质量要求。依据质量标准,实施全过程、常态化的质量监控、评估与评价,准确、及时将质量结果反馈给质量责任人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改进,对改进效果进行跟踪。建立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各主要教学环节评估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制度、内外部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全方位保障教育教学各环节质量。

图2: 辽宁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优化联动机制,提升质量保障效能。加强校院两级有效协同,形成了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体系、教学督导委员会体系、教学管理队伍体系、学务委员会体系,实施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构建部门与部门横向协同、部门与学院纵向协同的立体化、网络化质量标准协同机制。职能部门重点从师资队伍、经费资源、平台条件、育人环境等方面提升保障能力和保障度,学院和基层教学工作人员具体保障教学质量,强化各质量标准执行主体的主责意识,提升实施过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近五年,专任教师数量和博士学位占比增幅分别为29.67%和 113.72%;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先后停招9个、新增2个、调整招生类型2个本科专业,师范生招生规模占比稳定在52%以上,主要生源省份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逐年提升;获批三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栋教学楼、1栋教师教育综合实训中心、3栋学生宿舍,教学条件极大改善。

图3:新建成的教学楼及教师教育综合实训中心
改进融入于行 建立精准质量监控系统
数字赋能日常监控,精准把控过程质量。建精建优要素过程保障,聚焦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四个方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常态化监测和反馈。依据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定期抽查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考核评价材料、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材料、毕业论文(设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活动记录等各类教学文档;建立多维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校领导、中层干部、督导听课常态化制度化,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精准化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醒与预警,制定针对性的改进举措,实现教育教学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逐步提高师生的质量意识。

图4: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平台——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图5:教学文档常态化检查
强化内外部评价,做实质量达成反馈。健全教学质量达成监测与评价“1+10”报告制度,定期开展五年左右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学习获得感调查,结合走访实习基地,召开校友、用人单位、教师和学生座谈会等反馈,周期性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发展需求的过程性支持,常态化开展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以及在校生学习成长体验、毕业生教学工作满意度等学情调查;实行专业教学质量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动态把握专业建设质量,公开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多渠道获取学生学习成效,切实推动“评教”向“评学”转变,改进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环节、条件、制度等各方面。据调查显示,近三年,超96%的毕业生认为自身能力素质已达到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99%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本科毕业生感到满意。18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国际商学院于2021年第三次通过了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评估。我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曾两次作为典型分别在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培训会议和辽宁省教育厅召开的认证工作总结会上进行经验交流。

图6:辽宁师范大学内外联动的质量评估体系示意图

图7:教学质量达成常态监测与反馈“1+10”报告制度

图8:走访实习基地大连育明高中、大连第三十六中学

图9:师范类专业认证现场考查专家见面会
精神内化于心 追求卓越教学质量文化
巩固学生中心,形成育人文化特色。坚持“以生为本、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凸显学生主体性,深化教学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业企业需求、学科前沿成果等有机融入,不断完善“怎样培养人”的育人文化生态。优化通专融合、理实结合、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丰富拔尖人才、卓师计划、辅修、第二学士学位、微专业、现代产业学院等培养模式,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创新创业竞赛、科研训练项目更加多元……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立体化的支持,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
坚持以本为本,丰富教学质量内涵。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以贯之”,以本为本,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持续深化和丰富“专业是载体、课程是关键、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中心,体制机制是动力、条件资源是基础”的教育教学质量文化的内涵。以“创新教研、深化教改、培育成果”为教学质量发展思路,引导教师围绕教育教学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立足一流专业、课程和课堂教学,分层次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202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部、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

图10:我校获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十四五”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图11: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建设内容之一“未来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虚拟仿真实验”上线国家i-lab平台获好评
强化教学主体,深化质量文化底蕴。建立校、院(部)、专业、课程“四圈层螺旋上升”基于质量监控与评价结果的持续改进工作机制,关注学生学业过程性评价,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开展本科“教学质量月”“公开示范课”、课程思政名师和团队、教学名师遴选、研讨交流等示范引领活动,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导向,注重课堂教学实效,逐步深化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文化,提升广大师生对质量文化的认同感,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崇尚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励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在“互联网+”“挑战杯”等标志性赛事中获得多个国家银奖、铜奖,本科生就业质量逐年提升,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0%以上。

图12:辽宁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运行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