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下载
文件规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下载 >> 文件规章 >> 正文

辽宁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方案

2021-10-10  点击:[]

辽宁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及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推进一流本科建设,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育人为本

1.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切实加强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2.坚持立德树人

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立德树人任务要求全面贯穿到制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内化到本科教育教学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将责任落实到所有干部和师生员工。聚焦一流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国情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引导师生坚定四个自信,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每学期至少讲授4课时思政课,统筹推进 “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

3.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

深化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思政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继续推进“一元主导、多维互动”思政课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支持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组织教师参加省委党校年度培训计划,形成思政课程建设良性机制;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专项计划,评选思政课精品课、优秀教学团队。落实《辽宁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强化全体教师“大思政”理念,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实施效果落实到教育教学评价中。开展好入学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择业观。选树一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培训和研讨交流活动,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4.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建立体育教学、日常体育锻炼、训练竞赛相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体育课程综合考核方式,学生体质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推进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提高公共艺术课程质量。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服务、支教扶贫、勤工助学等,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情怀,使学生在各种劳动实践中受到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和甘于奉献精神。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成绩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内涵发展

5.持续优化专业结构

加强对学院、学科、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强化学院在专业建设上的主体地位。面向国家发展战略、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和三次产业需求,推进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加快“新文科”建设步伐,积极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交叉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深入融合,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微专业建设,形成系统的新文科专业体系,带动文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推进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实“调、停、转、增”,调优专业结构布局,停撤不适应社会需求专业,严格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完善专业建设质量标准,促进专业强特色上水平,打造教师教育为底色、教育和基础文理为优势、法管艺工为生长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6.聚力建设一流专业

抓住国家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2.0、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四新”建设重大机遇,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构建国家、省、校三个层级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梯队,培育与建设并举,打造一批标志性专业建设成果。力争到“十四五”中期,25%的专业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0%的专业进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发挥我校牵头建设的辽宁省校际合作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作用,加大开放办学力度,推进优质资源共享,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7.加强课程建设

增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构建能够覆盖和有效支撑专业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卓越中学教师本研贯通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规范各类专业的课程、学时、学分,坚决杜绝因人设课,促进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教师教育有机结合。切实增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全面推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进课程。深化教与学改革,支持教学团队和教师建设“金课”,力争每年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2-3门。加强课程管理,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鼓励建设跨学院课程群和教学团队,满足专业升级和改造的新需求。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出版优秀教材;严格教材审核和选用,落实好教材建设和管理责任制。

8.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设计,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推行小班化、混合式、翻转课堂式教学改革,切实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升课堂教学的挑战度。应用信息技术改变和创新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有机衔接,由知识向能力、灌输向对话、封闭向开放转变,打造智慧课堂。教师要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把学科研究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及时引入课堂;要精心设计课外作业,增加学习挑战性,传导学习压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深度学习,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开展学期课堂教学专项评比,开展学年教师教学大赛。加大对高质量教改立项投入,持续培育产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9.强化实践教学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本科实践教学工作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健全实践教学导师制,切实落实专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指导任务,确保学生接受指导全覆盖。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发挥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以项目引导、支持、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场所,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高水平学科竞赛。积极推进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及地方合作,力争建成一批深度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实习实训基地,切实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10.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

将教育实践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探索实施“多学科联合教育实习”与“单一专业教育实习”相互结合、“顶岗支教实习”与“普通教育实习”互为补充的多样实习方式,有效贯通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实现师范生的沉浸式教育实践。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实训平台建设,设立“教师教育工作论坛”“教师教育名师工作坊”;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完善高校教师与基础教育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深度推进卓越中学教师本硕贯通式培养。

1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积极发挥我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作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讲学,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入驻项目的创业指导,打通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最后一公里”。采用专兼结合方式加强学校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继续实施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指导,选树师生典型,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大赛。

12.深化评价方式改革

探索建立课程教学档案,开展课程达成度评价,实施科学有效的评学评教。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改进单一结果评价方式,强化过程管理;加大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的考试命题比重,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符合课程特点、形式多样的考试评价制度,逐步健全试题库建设、阅卷、评分、考试分析等管理流程完备的教考分离工作机制。“十四五”期间,基本实现主要考试课程教考分离全覆盖。

13.完善学年学分制

进一步深化学年学分制建设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自主性。探索完全学分制改革,完善弹性学习管理制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进一步强化学年学分制学习管理,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建立第二课堂学分档案。进一步完善《辽宁师范大学本科生校内外学习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管理细则》,将国家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校际交流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丰富课程资源,推动学分认证和互认。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切实发挥导师作用,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

14.严把毕业出口关

严格毕业标准和学位授予标准,进一步完善学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坚决取消毕业前“清考”。进一步完善《辽宁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细化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相关实施细则,各二级学院依据专业特点制定各自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实施细则》,利用创新实践管理平台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选题、过程指导、答辩等环节的过程监控管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购买“中国知网”查重检测软件,对毕业论文(设计)做到查重检测全覆盖;将《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程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范毕业论文写作;依据《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和《辽宁师范大学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结合专业特点和师资情况,逐步提升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比例。

15.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做好教师教学相关制度的修订与执行,严管严抓课堂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逐步建立课程质量监测平台,完善监测机制。面向青年教师开展针对备课、授课、课后辅导答疑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精准培训,使青年教师切实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同时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把好教学入口关。着力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教师在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赛促教,举行年度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搭建教学经验交流平台。发挥教研室(系)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制定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制度,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每个学期至少开展10次包括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在内的集体教研活动;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选树一批校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16.加强教师考核与评价

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教师考核与评价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名学生。实施教师授课准入制度,完善青年教师助课制度。突出教学业绩、教学成果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绩效分配中的比重,将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全面落实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学时要求,未达到本科授课学时要求的教师不得参加教师系列的职称晋升和评优奖励等评聘工作;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教授每年至少独立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不少于 32 学时),鼓励教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专业主干课,连续两年不承担本科课程的教授转出教师系列。推进本科教学示范课建设工作,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17.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

健全以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培养过程质量、学生学业质量、教师队伍质量、社会评价质量为重点的“五位一体”校内外联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积极接受教育部、辽宁省教育厅开展的各类教学评估与认证,以此为契机,结合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按照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加强校内教学质量监控,健全教学质量预警机制。完善评教、评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工作,建立常态化机制,形成监督、评价、反馈、指导、改进一体化教学质量工作机制。加强督导队伍力量,优化、创新、增效教学督导工作,构建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质量意识为基础、以质量管理为保证的教学质量文化。

三、加强组织实施,落实主体责任。

18.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保障

学校党委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要求,加强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要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重要议题研究部署,每学期至少召开 1 次会议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学校每学年、各学院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学校各级领导、广大教师都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工作中,党委书记、校长、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每学期听课至少10次。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负责人负责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19.推进院系改革,优化体制机制

进一步巩固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完善保障本科教育工作的制度体系和组织架构,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优化二级学院教育教学的责任、权力和资源,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格局。切实加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畅通教学管理人员职务晋升渠道,提高岗位待遇,增强职业获得感,形成全员、全方位支持本科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

20.认真做好实施,强化考核管理

加强内部统筹,围绕本科教育加大与国家和辽宁省的政策衔接与配套,争取和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根据学校实际,逐步建立多渠道的教育教学投入机制,保证本科教学经费优先投入和逐年增长,改善教学基本条件,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要树立开放办学思维,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开展好校际合作项目,推进优势资源共建共享。切实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宣传辽宁发展优势和历史文化,吸引毕业生积极贡献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学校将进一步强化考核管理,定期开展本科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率等相关工作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职能部门及各二级学院绩效考核的重要参照。要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对履行职责不到位、落实进展严重滞后、弄虚作假的,将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部门人员的责任。

2020年12月30日